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5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在反覆的試行錯誤過程中,終於抵達了只剩下一步之遙的地步。——伊東豊雄
 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身旁人急著爭取某某設計金獎時,你認為,什麼「比得獎更重要」?
 
設計的本意,是打造外型引人注目的酷炫玩意,還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?知名設計公司 IDEO 執行長 Tim Brown 在 TED Talk 曾特別強調「設計思考」一詞,鼓勵設計師以解決問題為方向,走進日常生活中。你曾思考「如何讓所居住的城市更好」嗎?即日起到 10 月 26 日,於松菸舉行的第 3 屆台北設計城市展,一起激盪創新靈感吧!
 

說起展場設計,實在也不容小覷,主辦單位與永豐餘合作,打造難能可見的竹林風格,在展場安置 5000 多隻 4 公尺高的紙管,手工製成紙管牆。(Photo Credit:2014 臺北設計城市展/攝影 汪德範)
 

台北設計城市展已邁入第三年,今年以「城市創合」作為主題,涵蓋多達 80 多位設計師參與,包括印度、以色列、美國、英國、德國、荷蘭、日本、澳洲與台灣等9國,並展出近 30 件案例和展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不再只聚焦於台北,而是帶領大家進一步探討全球城市、設計與居民的關係,彰顯社會設計對人與城市的連結。
 
本屆展場位於松菸的四、五號倉庫,分為「經典案例」、「共享與再生」和「現在與未來的城市挑戰」等三大主題。
 
四號倉庫,除了展出聞名國際的社會設計案例,如結合印度傳統和烹飪器具的現代排煙設計等創新外,也有結合科技的設計,如交通大學的綠建築「蘭花屋」等案例;而另一個展館五號倉庫,更展出 2014 台北設計獎得獎作品,和台北市倒懸式公車亭、公車智慧型站牌等改善生活的新設計。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強烈懷疑建案超多的女建築師Zaha Hadid都不睡覺的,但她是不是也睡在流線風格的居家空間裡?而最近新出爐的普立茲克建築獎(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)得主──日本建築師坂茂(Shigeru Ban),他的住處是不是也有著紙建築般、追求永續的自然建材?
 
這些令人好奇的疑問,將在今年米蘭家具展的「Where Architects Live」展覽中一一解答。

  
Zaha Hadid位於倫敦的住處並非由她本人設計,但空間明亮、且離工作室僅有5分鐘的步行距離,讓她選擇在此定居。室內空間有許多畫作與她的平面作品,例如客廳裡掛有一幅俄羅斯藝術家El Lissitzky的畫作,而這位藝術家正是Zaha Hadid早期創作的靈感來源。此外,家具擺飾也看得出是Zaha Hadid典型的流線感設計。(Photograph by Davide Pizzigoni、Alberto Heras

 
日本建築師坂茂的住處位於東京羽根木公園,為避免砍伐公園裡的樹木,坂茂特別在住宅內建有一個天井,並與群樹共生,不但引進充足的自然光線,也有著坂茂追求的永續精神。(Photograph by Hiroyuki Hirai)
 

「Where Architects Live」展覽將以攝影的方式,原汁原味呈現8位知名建築師的居家空間與設計。除了上述2位建築師之外,還包括英國David Chipperfield、義大利Mario Bellini、義大利夫妻檔建築師Massimiliano與Doriana Fuksas、巴西Marcio Kogan、美國Daniel Libeskind、以及德國Bijoy Jain等6位建築師,讓設計迷得以窺探大師們不為人知的私領域。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現代建築圈中,提到「女王」、「女爵士」、還是「女魔頭」……這些稱號,都無法讓人不聯想到 Zaha Hadid 這位佔有舉足輕重的建築設計師,更別說她那一件件呈現流線與大膽幾何結構的建築作品──甚至是早期求學、與老師雷姆‧庫哈斯(Rem Koolhaas)相處時就展現出的火爆脾氣,都讓 Zaha Hadid「裡裡外外」皆充滿話題啊!
 
好了,既然讀者們都已太熟悉 Zaha Hadid 的「實力」,那我們今天還要介紹什麼呢?(甩筆)
 
各位莫急莫慌莫害怕~當然是女王達成建築路上的又一里程碑才敢大聲拿出來講呀!所以接下來要介紹的作品,就是 Zaha Hadid 在香港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築:香港理工大學的「創新樓」(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)。

被視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創立 50 週年紀念的創新樓,亦同時結合贊助單位香港賽馬會(Jockey Club)慈善基金會的社會創新設計院,整座建築用途將全方面促進設計領域的帶動及發展。(Photo Credit:香港理工大學 JCIT)

這座對理工大學師生而言可說是「等很久」的 Hadid 建築,自 2007 年贏得設計、2009 年開始動工、到延宕至 2013 年才完成,顯現 Zaha Hadid 作品設計與施工上的不易。不過也因為如此,更反映出建築落成後,值得擁有數以萬計人的目光注視著。而就在今年 3 月,「創新樓」也正式揭幕,加上時逢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創立 50 週年,又獨具特別的紀念意義,說它「猴塞雷」還真一點也不為過呀。


主體大部分皆以白色作為主色,室內更大量使用白來呈現寬敞的視覺效果;而多處不規則的流線設計,更突顯出現代建築形式上的力與美。(Photo Credit:Iwan Baan、Doublespace)

多層、無多餘稜角的建築形式,向來是 Zaha Hadid 擅長發揮的設計特徵。(Photo Credit:香港理工大學 JCIT)

「創新樓」有著 15000 平方公尺、15 層樓高的廣大面積;室內則可足足容納多達 1800 人也不顯擁擠,而這其中關鍵的因素,便是來自於 Zaha Hadid 流線延伸的設計。

影響層面涵蓋多用途教室、實驗室、設計工作室、展覽區及公共休憩區等空間,透過曲線般的無縫環繞與連結,提昇集中力來鼓勵學生群聚學習和互動交流。此外,運用大量的大面積玻璃帷幕及不規則流動型通道,除了增加空間明亮度,也帶出適合設計學院的軟性氛圍。



小至教室、大至會議廳的室內空間,經由無縫流線環繞式的結合,加上大片玻璃帷幕的運用,不僅造就無壓迫感的舒適環境,對於學生群體間的互動交流也相當有助益。(Photo Credit:JCIT、Iwan Baan、Virgile Simon Bertrand、Doublespace)

然而 Zaha Hadid 認為更重要的是,藉由這座與船體相似的造型建築,讓紅磡當地環境增添上不一樣的色彩(創新樓周圍大多為幾十年以上的老建築),以期展現未來都市的活力,同時也代表著學校及設計學院源源不絕的「創新」能量。



說著說著,這座別具特色的校園建築,即使非校內師生,現在也都不禁想親眼參觀一下了!不過免不了跺腳抱怨 Zaha Hadid 的作品為何要如此媚惑人心才是真的吧?
 
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真的不蓋你!位於紐約曼哈頓、碼頭景點美不勝收的哈得遜河公園(Hudson River Park)上,2019 年即將「浮」現一座超龐大的藝文空間!但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,它的建築概念圖曝光後,還旋即造成一波激烈的話題爭鬥?!



事實上,1998 年設立,在紐約面積僅次於中央公園的哈得遜河公園,最有名的莫過於它那乍看有如「梳齒」般排列、眾多的碼頭公共區域;雖然至今尚有多處碼頭正如火如荼地繼續改造及動工中,但仍屬曼哈頓中最具休閒多用途的標誌性地區。

例如面積最大的 40 號碼頭、活動如繁星的 45 號碼頭(藝術大師草間彌生更曾在此舉辦大型裝置藝術展)、甚至是「耍浪漫」必去的 64 號碼頭......等等,都是觀光客們至紐約時賞景的首選。


從哈得遜河公園地圖上來看,沿著河岸一整條的碼頭有非常多樣的公共休閒空間,但位於西 13 街的 54 號碼頭(圖中紅框處)至今卻尚未出現固定的使用場所。(Photo credit:Hudson River Park / Google Map)



在哈得遜河公園目前的開發計畫中,最注目的就是 54 號及 57 號這兩座相鄰的碼頭了,其中 57 號碼頭(下左圖)將由 Young Woo & Associates 負責設計規劃,而英國設計師 Thomas Heatherwick 則將為 54 號碼頭(下右圖)設計(Photo credit:Heatherwick Studio、Young Woo & Associates)
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德國百靈設計師 Dieter Rams 曾說過: 「好的設計讓產品說話,好的設計是實用的。」很不幸地,在各大設計店家中,我們往往看到一個有趣的設計產品旁除了標示著價位外,還附送了「請勿觸碰」、「商品須由專門人員操作」等警語,似乎敘說著它們是高貴無法親近的商品。
 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座專為設計師而規畫,作為靈感補給站的圖書館──「不只是圖書館」(Not Just Library),重新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開張了。
 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多才多藝的時尚「老佛爺」卡爾拉格斐(Karl Lagerfeld),繼多年前的攝影展後再次證明自己的「全才」!這一次,他跨足了雕塑領域,在巴黎的 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 以「建築」(Architectures)為名展出。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北藝術節旅歐編舞家孫尚綺以《早餐時刻》大玩劇場、影像與舞蹈的跨界結合,大膽且前衛。今晚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(TIFA)帶來的最新作品《浮‧動》,則回歸深入身體本質,探討身體、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角力關係。

孫尚綺曾是雲門2團的創始舞者,在2001年時遠赴德國,10餘年過去,如今備受國際舞壇注目,德國人說孫尚綺擁有獨特的精準優雅,法國人則說他的編舞令人目眩神迷,日本人說他是山海塾之後最美麗的亞洲身體。
 
你當然想知道「最美麗的身體」到底生成什麼模樣,《浮‧動》或許可以滿足讀者們的好奇心。

本作延續2011年的創作的《我不語》與《穿越》,緣起於孫尚綺的「身體三部曲」演出計畫,三名舞者的身體毫無遮掩地突顯於空無一物的簡潔空間之中,孫尚綺與來自威爾斯的羅斯•馬丁森(Ross Martinson)、德國的大衛•埃辛(David Essing)以時而細微的身體震顫流動、時而迅如閃電的雙臂延展,透過個體間的衝突與引力,抽離敘事,純粹地表現身體動能在空間上似有若無的關係。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設計迷建築迷通通看過來!明日創藝 MOT ARTS 最新策劃「當代建築大師─微型建築展」,集結 12 位頂尖建築大師的家具設計創作,經典設計一次看完!

齊聚英國建築師 David Chipperfield解構主義建築師 Frank Gehry、瑞士建築雙人組 Jacques Herzog & Pierre de Meuron法國建築大師 Jean Nouvel、SANAA 建築事務所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、英國高科技派建築大師 Norman Foster「紙的建築家」坂茂英國設計奇才 Thomas Heatherwick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,以及建築女帝 Zaha Hadid 等 12 位國際知名建築師,其中更有 10 位曾獲得普立茲克獎!風格橫跨高科技派、極簡主義、輕透的現代主義、解構主義的這群大師,他們跨足家具設計領域又會成就怎樣的作品?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每年舉辦兩次、一次為期大約一星期的「倫敦設計週」(London Design week),今年的第一場在 3 月 9 號剛結束,雖然已經來不及參觀了,但是沒關係,現在買好明年的機票絕對不嫌晚!讓我們來看看 2018 年的倫敦設計週有哪些必看重點吧。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每年總是看著 MOT TIMES 的米蘭家具展報導而心癢癢嗎?精品品牌愛馬仕(Hermès)參與今年米蘭展後,特別推出「空間之間」家居藝術展,這次展覽以台北為首站揭開全球巡迴之旅的序章,台北的設計迷們可以搶先全球體驗愛馬仕精心打造的家居空間!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80312141358463_1.jpg

今天阿信我啊~

文章標籤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80116153406563_1.jpg

今天阿信我~要跟大家介紹我鼻子的由來,

文章標籤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文章標籤

1a470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3